交大主页 | 中文 | English |

机械工程

 (学科代码:085201   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学科主要围绕国民经济和国防中的各种机械装备,开展设计、制造、运行、服务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包括机械的基础理论、各类机电产品与装备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与系统、检测控制与自动化、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以及各类机械装备运行维护的理论与技术等。

  本学科专业的优势及特色:机械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覆盖机械领域的多个方向。本学科导师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项目,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经验丰富。课程设置针对在职研究生学习与工作兼顾的特点,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开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复杂系统建模、制造系统信息集成、云计算与网络化制造技术及装备。

2)制造装备智能测控与故障诊断:研究复杂机电制造装备的智能测控、故障诊断和冗余重构等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

  (3)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难加工材料、难加工零件和低刚度零件微纳制造技术的机理、工艺和装备。

  2. 机械设计及理论

  (1)机电装备系统设计

  研究机构与机器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械优化设计以及智能设计等先进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新概念运载工具、航空航天特种材料数控加工机床、空气悬浮运输设备等机电一体化装备。

  (2)机器人技术

  研究机器人机构学的结构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研究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运动和轨迹控制策略和算法,研究并联机器人装备和智能移动机器人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3)机电液磁一体化的理论及应用

  研究纳米磁性液体在生物医学、传感器、密封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磁性液体动力学理论及流变学特性、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以及磁流变体的理论及技术,研究现代磁技术和微机电系统理论及应用技术。

  (4)精密零部件设计与摩擦学

  研究在精密零部件、微纳构件等加工过程中降低不确定性以获得高精度产品的精密零部件设计理论与制造技术,包括微纳间隙的运动特性表征与建模、有序结构与微机电系统、纳米级表面改性加工。研究运动机械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机理、影响因素及减摩的措施,以及油液监测技术,振动监测技术,磨损颗粒图像的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技术,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等。

  二、培养目标

  1. 机械工程领域主要面向机械工程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运用本领域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

  3. 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即自我更新和补充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专门知识和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有关技术或管理问题的能力;能结合任职岗位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能独立承担与机械工程领域工程技术或管理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4. 应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学校提倡与企业挂钩,促进学校、科研、生产三结合。

  为保证培养质量,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与工程单位遴选的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联合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负责制订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可以同步进行、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年限2-5年,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或500学时。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阶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

  1. 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企业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指导研究生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开展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工程设计类研究、产品研发研究或试验研究。

  2. 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文献综述,针对选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研究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果分析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直接服务于本单位的技术改造和技术生产。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自企业和现场,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重点应是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应用研究类学位论文,也可以是工程设计类、产品开发类或试验研究类论文,如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工程专业软件开发、大型工程或特殊的试验等。

  (1)应用研究类学位论文:指直接来源于机械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机械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学位论文:指综合运用机械工程的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设计工具等,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进行工程设计。

  (3)产品研发类学位论文:指来源于机械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各类应用软件开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包括了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

  (4)试验研究类学位论文:针对某个试验对象或试验任务开展的专门大型或特殊试验研究,或目前尚无标准规范的试验方法研究。

  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内容应具有新见解或实用价值,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或具有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可能性,达到以上要求,才能视为合格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应聘请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人员,组成指导小组,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学校和有关协作单位共同完成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任务。

  2. 指导教师

  每名工程硕士研究生需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1名。

  校内导师从我校选定,必须是从事机械工程或相关领域,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有研究生指导经验的教师。

  企业导师从企业和现场选定,必须是从事机械工程或机械工程相关专业或与课题有关的工程领域,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3.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预答辩和匿名送审

  在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工程硕士研究生须参加由学院统一组织的预答辩和匿名送审环节。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的论文环节有: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送审、学位论文答辩,均为必修环节,但不计入学分。其中,开题报告至预答辩时间间隔不少于6个月。预答辩委员会由3-5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可以作为预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每篇学位论文应由2名评阅专家进行评审。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学位论文答辩

  (1)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学位论文应由机械工程或相关领域的2名教授、副教授、高工或相当职称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同行专家。

  6. 学位授予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32.0分)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课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考试
≥7.0
21009307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0
考试
51006002
专业英语
32
2.0
考试
25999301
信息检索
16
1.0
考试
25009310
知识产权
16
1.0
考试
基础课
51008002
数值方法与计算
32
2.0
考试
≥2.0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考试
51008001
工程数学与应用
32
2.0
考试
专业基础课
22006360
机械系统动力学
32
2.0
 
考试
6.0
22006373
先进制造系统
32
2.0
 
考试
22006372
先进加工技术
32
2.0
 
考试
22006361
机械优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32
2.0
 
考试
22006313
高等机构学
32
2.0
 
考试
专业课
22006376
现代数控技术
32
2.0
 
考试
6.0
24006321
计算机辅助曲面设计与制造
32
2.0
 
考试
24006315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2
2.0
 
考试
22006359
机械设计方法学
32
2.0
 
考试
24006317
机器人机构学
32
2.0
 
考试
22006367
摩擦与磨损理论
32
2.0
 
考试
选修课
24006430
云计算与网络化制造
32
2.0
 
考查
12.0
24006406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402
机器视觉与应用
32
2.0
 
考查
24006427
现代制造系统监控与诊断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421
数字化制造装备开发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431
制造系统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32
2.0
 
考查
24006314
计算机图形学
32
2.0
 
考查
24006403
机械动力学仿真
32
2.0
 
考查
24006401
机器人控制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425
现代密封理论及应用
32
2.0
 
考查
24006390
表面与界面工程
32
2.0
 
考查
24006420
润滑理论与技术
32
2.0
 
考查
22006353
材料成型原理与技术
32
2.0
 
考查
自选课程
附件一
论文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附件二
 
 
预答辩及匿名送审
 
 
 
 
 

 

  备注:

  (1)附件一:自选课程,可从本专业或外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均可。

  (2)附件二:对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的要求:文献阅读应结合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50篇,其中参考外文文献应在20篇以上,文献综述报告应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5000字。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工程实践意义、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论文开题需由研究生本人向学院提交书面报告,包括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一般应在课程结束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