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领域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动力工程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覆盖的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团队在动力工程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六个研究方向: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新能源动力系统及控制、动力机械流体流动研究、洁净能源热利用技术、工业过程及装置传热传质技术、燃烧设备与污染控制技术。多年来,领域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动力工程领域形成了国内外影响,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效应与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
高强化柴油机燃油雾化、混合和燃烧技术的研究;柴油机排放物生成机理以及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的研究;气体燃料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研究;氢气-柴油混合发动机燃料喷射、混合气形成、点火和火焰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
2、新能源动力系统及控制
新型代用燃料发动机和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技术研究;车用和发电用气体发动机、低热值燃料发动机高能点火以及电控燃料供给系统研究。
3、动力机械流体流动研究
动力机械中燃料、冷却液、空气流动特性与控制的研究;动力机械中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发动机增压及冷却系统的流动研究;汽车及轨道车辆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
4、洁净能源热利用技术
天然气高效燃烧利用技术研究;生物质、垃圾燃烧热利用技术;动力电池技术。
5、工业过程及装置传热传质技术
热能动力设备及新能源系统中传递现象研究;高效传热设备研究、电子冷却传递过程研究;热管换热研究、余热利用研究、高性能传热材料研究。
6、燃烧设备与污染控制技术
清洁煤燃烧设备与技术,脱硫脱氮设备与技术,二氧化碳减排研究,高效节能设备与技术研究。
二、培养目标
动力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动力工程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运用本领域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学校提倡与企业挂钩,促进学校、科研、生产三结合。
为保证培养质量,培养方式采用采取双导师制。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与工程单位遴选的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联合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可以同步进行、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学习年限
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年限2~5年。每年应有2个月时间到校进行课程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设置应参照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要求,针对动力工程领域特色和企业需求拓宽专业面,注意知识更新,并可以根据企业的特殊需要进行定制。课程学习阶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与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自企业和现场,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重点应是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应用研究类学位论文,也可以是工程设计类、产品开发类或试验研究类论文,如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工程专业软件开发、大型工程或特殊的试验等。
(1)应用研究类学位论文:指直接来源动力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动力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学位论文:指综合运用动力工程的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设计工具等,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所从事的工程设计。
(3)产品研发类学位论文:指来源于动力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各类应用软件开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包括了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
(4)试验研究类学位论文:针对某个试验对象或试验任务开展的专门大型或特殊试验研究,或目前尚无标准规范的试验方法研究。
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学位论文水平,还应看其内容是否有新见解,或者看其实用价值,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创造这些效益的可能性。达到以上要求的,均为合格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工程型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应聘请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人员,组成指导小组,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学校和有关协作单位共同完成工程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任务。
2、指导教师
每名工程硕士研究生需配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1名。
校内导师从我校选定,必须是从事动力工程或相关领域,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有研究生指导经验的教师。
企业导师从企业和现场选定,必须是从事动力工程或动力工程相关专业或与课题有关的工程领域,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3、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预答辩和匿名送审
在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工程硕士研究生须参加由学院统一组织的预答辩和匿名送审环节即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环节有: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送审、答辩,均为必修环节,但不计入学分。其中,开题报告至预答辩时间间隔不少于6个月。预答辩委员会由3~5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导师可以作为预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每篇学位论文应由2名评阅专家进行评审。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学位论文答辩
(1)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学位论文应聘请动力工程或相关领域的2名教授、副教授、高工或相当职称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同行专家。
6、学位授予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六、其他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课程设置表: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32.0分)
课程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时间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秋
|
春
|
|||||||
公共课
|
210083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0
|
|
|
考试
|
≥7.0
|
21009307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0
|
|
|
考试
|
||
22006340
|
专业外语
|
32
|
2.0
|
|
|
考试
|
||
25999301
|
信息检索
|
16
|
1.0
|
|
|
考试
|
||
25009310
|
知识产权
|
16
|
1.0
|
|
|
考试
|
||
基础课
|
|
工程数学与应用
|
32
|
2.0
|
|
|
考试
|
≥2.0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2
|
2.0
|
|
|
考试
|
||
专业基础课
|
22006327
|
高等流体力学
|
32
|
2.0
|
|
|
考试
|
≥6.0
|
22006328
|
高等工程传热学
|
32
|
2.0
|
|
|
考试
|
||
22006326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32
|
2.0
|
|
|
考试
|
||
专业课
|
22006332
|
湍流与燃烧
|
32
|
2.0
|
|
|
考试
|
≥6.0
|
22006329
|
高等内燃机原理
|
32
|
2.0
|
|
|
考试
|
||
22006342
|
高等燃烧学
|
32
|
2.0
|
|
|
考试
|
||
24006336
|
换热器理论与分析
|
32
|
2.0
|
|
|
考试
|
||
选修课
|
24006351
|
内燃机排放与控制
|
32
|
2.0
|
|
|
|
≥12.0
|
24006347
|
清洁汽车动力技术
|
32
|
2.0
|
|
|
|
||
24006349
|
汽车动力学与控制
|
32
|
2.0
|
|
|
|
||
24006346
|
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
|
32
|
2.0
|
|
|
|
||
24006345
|
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
|
32
|
2.0
|
|
|
|
||
24006344
|
化学反应动力学
|
32
|
2.0
|
|
|
|
||
24006339
|
计算流体力学应用与实践
|
32
|
2.0
|
|
|
|
||
24006370
|
沸腾传热与两相流
|
32
|
2.0
|
|
|
|
||
24006344
|
循环流化床设备与技术
|
32
|
2.0
|
|
|
|
||
24006354
|
清洁煤燃烧技术
|
32
|
2.0
|
|
|
|
||
24006353
|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
|
32
|
2.0
|
|
|
|
||
24006352
|
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
32
|
2.0
|
|
|
|
||
自选课程
|
||||||||
论文环节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
|
预答辩及匿名送审
|
|
|
|
|
|
备注:
1.对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的要求:应结合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50篇,其中参考外文文献应在20篇以上,按本领域的学位标准要求进行选题并进行开题报告。论文开题需由研究生本人提交书面报告,一般应在课程结束后完成,字数不少于5000字,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两部分内容。综述的内容包括: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问题和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