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主页 | 中文 | English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科代码:0807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在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国家能源与动力领域重大需求,形成了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动力机械流体流动,流动、换热及燃烧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洁净能源热利用理论与技术,工业过程及装置传热传质技术,燃烧设备与污染控制技术等7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

  高强化柴油机燃油雾化、混合和燃烧机理的研究;柴油机排放物生成机理以及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的研究;气体燃料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研究;氢气-柴油混合发动机燃料喷射、混合气形成、点火和火焰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

  2.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

  新型代用燃料发动机、车用和发电用气体发动机、低热值燃料发动机高能点火以及电控燃料供给系统研究。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技术研究、汽车动力学及控制研究。

  3. 动力机械流体流动

  动力机械中燃料、冷却液、空气流动特性与控制的研究;动力机械中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发动机增压及冷却系统的流动研究;汽车及轨道车辆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

  4. 流动、换热及燃烧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

  气液、气固等多相流传热传质过程研究;气液、固液相变换热研究;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研究;气相燃烧过程的电学及光学诊断研究;气体火焰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非平衡等离子体助燃机制研究。

  5. 洁净能源热利用理论与技术

  天然气高效燃烧利用技术;生物质、垃圾燃烧利用技术;氢能及动力电池技术;洁净能源理论与技术中的热质传递问题研究。

  6. 工业过程及装置传热传质技术

  热能动力设备及新能源系统中热质传递现象研究;高效传热设备研究,包括电子冷却传递过程、热管换热、余热利用等研究;高性能传热材料研究;高效节能设备与技术研究。

  7. 燃烧设备与污染控制技术

  清洁煤燃烧设备与技术;脱硫脱氮设备与技术;二氧化碳减排研究。

  二、培养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应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新见解。

  3.具备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和已有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具有应用科学理论及方法,获得科学实验数据和进行合理分析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开展创新性思考和创新性研究的学术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4.应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5.毕业后可继续在本校或国内外其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高新技术公司等单位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可以同步进行、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2-3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9分,论文环节学分3分。

  专业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课程教学一学期分为两个时间段安排,课程学习一般应在1学年时间内完成。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进行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方向或工程技术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1.5年,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等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二学期末完成。

  2.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由导师负责,研究生积极配合导师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论文工作进展汇报和研讨工作。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末完成。

  4.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认真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和要求

  硕士生一般要用1.5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要求用中文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己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论文答辩一般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

  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和答辩具体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6.论文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导师签字认可,与学位论文一起提交。对推荐免试或申请提前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有关论文成果的要求按照《机电学院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试行)》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2.附课程设置表: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32.0分)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课
00000012
硕士第一外国语
64
2.0
考试
≥5.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考试
21009307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类)
18
1.0
考试
基础课
数学基础
21008302
数值分析I
32
2.0
 
考试
≥4.0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考试
学科核心
22006327
高等流体力学
32
2.0
 
考试
≥4.0
22006328
高等传热学
32
2.0
 
考试
22006330
热力学原理
32
2.0
 
考试
22006331
传热传质分析
32
2.0
 
考试
专业课
22006326
高等工程热力学
32
2.0
 
考试
≥6.0
22006332
湍流与燃烧
32
2.0
 
考试
22006329
高等内燃机原理
32
2.0
 
考试
22006342
高等燃烧学
32
2.0
 
考试
24006336
换热器理论与分析
32
2.0
 
考试
22006379
粘性流体力学
32
2.0
 
考试
选修课
≥10.0
24006426
现代热物理测试技术
32
2.0
 
考查
≥6.0
24006345
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
32
2.0
 
考查
24006429
液体燃料雾化与燃烧
32
2.0
 
考查
24006409
流固耦合动力学
32
2.0
 
考查
24006417
燃烧诊断学
32
2.0
 
考查
24006412
内燃机工作过程模拟
32
2.0
 
考查
24006413)
内燃机排放学
32
2.0
 
考查
24006347
清洁汽车动力技术
32
2.0
 
考查
22006368
汽车动力学
32
2.0
 
考试
24006414
汽车电子控制及车载网络
32
2.0
 
考查
24006416
汽车建模与仿真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415
汽车动力系统控制与计算机仿真
32
2.0
 
考查
24006435
传递过程原理
32
2.0
 
考查
24006344
化学反应动力学
32
2.0
 
考查
24006339
计算流体力学应用与实践
32
2.0
 
考查
24006370
沸腾传热与两相流
32
2.0
 
考查
24006371
循环流化床设备与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354
清洁煤燃烧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353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
32
2.0
 
考查
24006372
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404
节能原理与技术
32
2.0
 
考查
24006418
热力系统仿真与优化
32
2.0
 
考查
24006397
超临界流动与换热
32
2.0
 
考查
自选课程
附注一
补修课程
 
导师指定
 
 
 
 
 
附注二
论文环节
23006301
前沿讲座
16
2.0
 
 
 
3.0
23006315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的要求:参加8次以上由学校、学院或导师安排的学术活动,最后应提交一份20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此外,硕士研究生还需参加8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

  (2)对文献综述的要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应结合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参考外文文献应在30篇以上,文献综述报告应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5000字。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二学期末完成。

  (3附注一:自选课程,可从本专业或外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均可。

  (4附注二:对于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5)公共课、基础课开课时间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00000012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