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主页 | 中文 | English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专业代码:082304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有社会主义觉悟和较高道德修养,掌握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该学科以载运工具为主要应用对象,主要进行载运工具运用过程中的安全与控制、组织与管理、节能与环境保护,以及舒适性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载运工具运用安全
研究载运工具结构中的强度与可靠性问题,以及载运工具运用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等。包括结构抗疲劳和防断裂设计、有限元技术及应用、结构动态测试计、结构安全分析及可靠性设计,以及系统动力学、结构振动与仿真等。
2.节能与环境保护
载运工具内、外部热环境问题研究;振动与噪声环境问题研究;汽车排放预测与大气污染控制研究;清洁汽车动力研究;现代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汽车动力传动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3. 载运工具运用人因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人因工程研究,轨道交通运行环境全息数字化技术、列车运行控制中人的因素和反应、轨道交通环境中的人机适配性与人误预测技术、设备可操作性与可维护性、关键岗位人员的职业适应性、人员救援、避难与疏散安全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列车运营监控中人误风险分析与评估。
4.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轨车辆系统设计与优化、传动与控制,城轨列车制动与运行安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经济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用管理现代化等。
5.载运工具新材料运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健康材料、复合材料、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新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应用,及其各种材料的先进加工技术在各种载运工具中的应用技术与理论研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
2.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3年的弹性学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8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专业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课程教学一学年分为四个时间段安排,每学期分为上半学期与下半学期,课程学习一般应在0.75学年时间内完成。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
为体现分层次、分类型培养的指导思想,对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可分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制定,重视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位论文阶段的各环节包括:
1.论文工作计划及选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应在第一学年末完成。
2.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
硕士生一般要用1.5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论文答辩一般应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导师签字认可,与学位论文一起提交。对推荐免试的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六、其他
其它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课程设置表: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28.0分)
课程性质
课程属性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备注
学位课
17.0
公共课
00000012
第一外国语
64
2.0
 
 
21009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0
 
21009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基础课
25008303
数理方程
32
2.0
 
 
21008304
数理统计
32
2.0
 
专业基础课
22006320
车辆系统动力学
32
2.0
 
8.0
22006314
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方法
32
2.0
 
22006328
高等传热学
32
2.0
 
22006300
材料加工原理
32
2.0
 
专业课
22006333
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
32
2.0
 
22006316
机械强度理论与方法
32
2.0
 
必修环节
3.0
23006300
文献综述
 
1.0
 
 
 
23006301
前沿讲座
8
2.0
 
 
任选课
8.0
选修课
24006329
可靠性工程
32
2.0
 
4.0
24006327
现代车辆工程
32
2.0
 
24006328
列车牵引与制动
32
2.0
 
24006331
振动噪声测试与控制
32
2.0
 
24006332
结构优化设计
32
2.0
 
24006333
CAD/CAM技术
32
2.0
 
24006335
Matlab混合编程与实践
32
2.0
 
24006345
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
32
2.0
 
22006327
高等流体力学
32
2.0
 
22006305
高等材料性能学
32
2.0
 
22006310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32
2.0
 
 
载运工具运用人因工程
32
2.0
 
自选课程
 
导师指定
 
 
 
 
 
补修课程
 
导师指定
 
 
 
 
附注一
备注:
对学术讲座选听的要求:参加8次以上由学校、学院或导师安排的学术活动,并作一次以上的学术报告。
对文献综述的要求: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综述报告,其中参考外文文献应在20篇以上。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当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较多时,可指定若干门主干课程集中开设。
注: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