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杂志:小小博物馆的初心与情怀
时间:2018-02-07 12:09:00 来源: 《大学生》杂志 作者: 张歌
2018年第2期《大学生》杂志以“小小博物馆的初心与情怀”为题,专题报道了我院大学生机械博物馆的创建初心、历程及在育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大学生》杂志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共青团北京市委指导,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目前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较有影响力期刊杂志。
小小博物馆的初心与情怀
■ 文/张歌
“咣当!”
2013年9月,一辆被北交大学子称为“美女”的C2型黑色蒸汽机车被稳稳安放在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南广场。四年后的2017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机械博物馆正式揭幕。这辆小火车,不仅成了机械博物馆陈列之一,更成了开启大学生对轨道交通行业和机械学科产生兴趣的神奇之门。
费尽思量寻藏品
谈到楼前的“美女”小火车,机电学院2016级辅导员李直老师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了她的前世今生。与“美女”的相遇,源于机电学院院长李建勇教授创建博物馆的初心,尤其是希望能通过一辆火车来凸显机械学科的特点。于是发动从事轨道交通行业的院友们纷纷出力,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生产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窄轨蒸汽小火车。“因为她的轨道比现行轨道窄,是蒸汽机车中的‘美女’。”但那时的“美女”可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好的样子,红色的车身斑斑铁锈,破损严重,已经废弃了。为了将她送到北京,院友们又费尽心力协调资源,最终,“美女”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进入了交大。
然而,毁了容的“美女”可怎么见人呢?机电学院的院友们又站了出来,表示不管是把她修复成可以开的真车,还是仅作为展示的样品,都没有问题。对此,李直老师感慨道:“多亏了校友们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博物馆才能这么顺利建设起来。”其实,校友们的支持远不止于此。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有老师拿出自家的缝纫机、购置了老式织布机,有的校友还捐出了自己收藏的机车模型……
目前,大学生机械博物馆共有近八百件藏品。捐赠只是其中一部分,机电学院的老师还通过多方采购、寻访等方式收集。
为伊消得人憔悴
刚开始,收集来的藏品存放在机械工程楼五层的一个旧馆里。李直老师说:“我们的任务是整理所有展品,挑出哪些适合陈列,然后对它们清洁修复,寻找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藏品的整理与筛选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除去破损或品相不好的一、两百件不能上馆展出,剩下的筛选相当不容易。“件件都是心头好,谁都舍不得自己负责的藏品被舍弃嘛。”李直老师笑着说。一番艰难的取舍后,展品的清洁与修复又是一道难关。“清洁工作非常考验人的耐心,整天面对这些灰突突的机械,到后来大家心里都很烦躁。有天,突然出现了一红一绿两件打字机,让人眼前一亮,于是布展时大家决定,要把它们放在非常醒目的地方,作为暑期辛苦工作的见证。”
终于,一台台老旧的机械重获新生,光彩照人。然而,没有藏品的介绍,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博物馆呢?一些国外很有年头的打字机、计算机,根本没有资料可查。这时,有个聪明的同学出了一个好主意——国外的拍卖网站。李直老师说:“很多藏品在国外是大家争相收藏的,我们发现,拍卖网站展示的拍品有些和我们的展品一模一样,对它们的介绍也非常详细,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照展品的型号和照片来得到它们的信息了。”
但实际困难远比想象中多,比如有一个血液循环机,机体上没有标明牌子和型号,同学们只能对着它产品冗长的列表照片,一张一张地进行比对……“像这样没有牌子,只知道名称,甚至连名称都无法查证的藏品有不少。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个细节去死磕,一点点信息找线索。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们没有任何报酬,凭的只是他们对机械的热爱和对这项工作的执着。”
虽然过程琐碎又辛苦,但全程参与其中的研究生李慧一提起那段日子,眼中闪烁的只有快乐与感动。“博物馆装修好的那天,我们把藏品一件一件放上去。等金黄色的探照灯一打开,哇!它们瞬间就高大上了。我马上就要毕业离开了,但当我再想起这个学校的时候,机械博物馆就是我读研期间最美好的回忆。”
不忘初心守正道
2017年9月16日,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十层,大学生机械博物馆正式揭幕。
博物馆的logo是由校友白亮设计的。博物馆logo外观呈齿轮图样,仔细看会发现它是由一个个“木”加一个个“几”组成的。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潘显钟老师补充道:“在我们机械人眼里,这个齿轮还是由一个电机的转子和定子构成的。电机的截面剖面图就是这样,里面一个定子,外面一个转子。这也正好暗合了我们机电的学科特征。”
潘老师动情地回忆起揭幕当天的情景。“我们之所以选在9月16日,是因为这一天恰好是校友的值年返校日。院友们认真看完博物馆里的藏品,每个人眼里都泛着泪光。”院友们说,这个博物馆,让大家从此都有了家的归属感。
博物馆的建成,除了让校友们有了情感寄托,它更是北京交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地。
在博物馆的一隅,立着一个神秘的白色展板,上面摆满了各种机械小零件。这是同学们为进行机械原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特地将一台旧式打字机全部拆开做的展示。学院还依托这个博物馆,开展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目前已立项10余项,学生通过开展藏品的机理研究、模拟仿真和样机试制等工作,并挖掘藏品背后的奇闻异事,深化对机械原理、机械历史文化的认识。
潘老师告诉我们,机械作为传统的学科,如何吸引本科生的兴趣,是学院老师们一直所努力思考的。学院依托依托大学生机械博物馆,已经面向本科生开设“机械历史文化与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教育项目。学生在参观博物馆,体验机械文化的基础上,可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某一个藏品,开展机械原理和历史文化方面的学习研究,形成学习研究报告,即可获得综合素质培养积分。“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起同学们对机械的热爱,提升专业兴趣,并通过大创项目锻炼同学们的研究能力。”而这些,正是当时院长下定决心要创建大学生机械博物馆的初心。
大学生机械博物馆不仅对北京交大学生和校友开放,对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也同样欢迎。最近,丰台二中的近40名高三学生到北交大开展“高三学生大学行”参观学习活动,他们走进机械博物馆,被老式机械吸引住了。还有一次,潘老师的朋友想组织几百名小学生前来参观,潘老师为难地拒绝了:“我们空间太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为此,博物馆又提出了下一步的设想——引进VR体验。如此一来,就能让有限的空间无限延展,大家可以通过高科技设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用机械设备打字、计算的过程,博物馆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功能又展露无疑。
“品味机械文化、感悟创新精神”北京交大机电人坚守“诚朴务实、创新进取”的精神,恪守科学求真、人文至善、艺术趋美的知行之道。
后记:曾经,我们对理工科单调、刻板、缺乏人文关怀的刻板印象,在这一趟机械博物馆之旅后灰飞烟灭。有情怀,是我们对北交大机械博物馆最深的感触。从院长的决心到校友的助力,从机电师生的不求回报,到富有深意的内涵建设,无不体现出机电学院温暖、和谐如家的情怀。情怀,不仅让一件件冰冷的机器有了温度,也让博物馆成了北交大机电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大学生》2018年第2期 校园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