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自信自强:创新托起“中国梦”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期、攻坚阶段作出的重大抉择。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至今,我们遇到过前人从来没有应对过的困难与挫折,经历过千变万化、错综繁纷的复杂局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亘古未有的历史性贡献,这也深刻地昭示着唯有创新才有进步,唯有创新,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树立创新自觉,顺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趋势。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将国家竞争力发展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要素驱动,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属于资源型国家,比较优势来自于成本和资源。第二类是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进行本土生产、外国直接投资、合资以及业务外包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阶段。第三类是创新驱动,这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而当今世界的发展也主要是由这些创新型国家主导的。中国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觉选择,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我们树立创新自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进一步巩固中国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树立创新自信,立足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不同阶段,刻画出一幅原始文化、农耕文化与科技文化更迭交织的历史文化画卷。但是,客观地审视中国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得不同发展形态出现了共生并存的全景式特征。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与实际。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因此,需要我们树立创新自信,应对科学技术快速迅猛的发展态势,直面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现实情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树立创新自强,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树立创新自觉、创新自信,目的是要实现创新自强,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创新主体建设入手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0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至今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问世,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步入新的境地,显示出中国强劲的创新力。因此,需要我们树立创新自强,从点滴做起,为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需要我们充分重视文化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这也是文化的根本作用。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体现人类价值的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其本质特征是体现了人的价值与追求。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至今的根本动力在于文化自身的创新性。对于人类创造活动的把握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就创造活动的形态而言,要区分出物质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另一方面,从创造活动本身出发,应区分创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从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来看,人的创造活动首先表现为一种过程,即内在的精神活动与外在的物化劳动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居于主要位置。就创造活动本身而言,也许没有任何现实的实际功用和外化形态,但它归根到底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人类认识自然世界、探索文化世界的创造活动,不能不归属于人类文化活动范畴。另一方面,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正是以此过程为前提和条件的。由此可见,文化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是以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为依托,又以人对文化世界的建设为目的的,文化的根本属性是表现了人的创造力,是人的价值体现的所在。
中华文化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底蕴与根基。中国有五千年文字可考的文明历史,积累的文化成果曾引领中国领跑世界。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处于传统与现代延续、中国与世界融合的交汇点上,因此,更有条件汲取传统文化积淀的底蕴,吸收世界各国的创新成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曾几何时,一轮明月成为古人的美丽神话,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开展了深空探测活动,迈出了月球探测的第一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又成为今世的浪漫梦想。从1999年神舟一号首发,到2012年神舟九号发射升空,并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同一天,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成功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达7020米,创造了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等核心技术。2013年,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研究成果将会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进步的进程。这些成就都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国际媒体惊叹“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文化引领,需要创新驱动。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创新自觉、提升创新自信,彰显创新自强,用创新的力量托起中国梦。
(作者:翟锦程,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战略发展研究部部长、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处处长)
来源:思想政治与工作研究
2013年06月05日